輿情分析來源平台
台灣地區總來源頻道數 100,382
政策解讀

開學了!108新課綱這些問題讓爸媽上網求解

九月到來,鬼門關、校門開,是嶄新學年的開始,而這個學年度最大的改變就是108課綱正式上路,從課綱出爐到正式實施的過程中,引發教育界與社會大眾的質疑與論戰,而最具爭議的部分,非「歷史」課綱莫屬,在台獨與去中國化之間爭執不休。

「新三自運動」救中華文化地位  開學「去中國化」掀高潮

在暑假期間,對於課綱當中「去中國化」的討論在7月初與8月初有一些輿論聲量,除了歷史課本「台灣主權未定論」的討論之外,主要是教育部長潘文忠親上火線解釋,高中歷史採動態分域概念,絕對和去中國化議題無關。

8月30號,國中小、高中職的開學日,108課綱正式上路。由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專家學者發起的「新三自運動」(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同日再度召開記者會痛批,108課綱是台獨最後一塊拼圖,將南島語族取代中華民族;文化上去中國中心論,用多元文化取代中華文化,把中華文化降為跟東洋、西洋和其他外來文化同等地位;國家治理上否認中華民國治理台灣的基礎,再次提及「台灣主權未定論」的部分,也引起網路上不少討論。


有人批評「新三自運動」提及的「把中華文化降為跟東洋、西洋和其他外來文化同等地位」,果然還是保有老舊的天朝思想,也有人認為既然台灣有多元族群,課本提到南島語族是很正常的事,但這群人無法接受他們心中獨尊的中華文化必須要讓出一點位子分給其他族群出現在課本中。

大多數民眾認為此次的課綱修改,終於能讓台灣有正確的歷史觀,加上台灣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沒有誰尊誰卑,因此把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相提並論,才是真正台灣教育該有的面貌。

108課綱爭議 去中國化好感度墊底

108新課綱中,除了「去中國化」的爭議之外,由於此次課綱改革變動幅度相當大,所以其中有許多議題也被拿出來討論,如:學習歷程檔案、師資問題、生活科技課、素質,也都是民眾所關注的焦點,從正負情緒可以發現「去中國化」相較於其他議題,好感度明顯偏低,且有大幅度的落差,但主因並非課綱本身,大多負面聲量還是來自於民眾對「新三自運動」相關主張的批評。


新課綱的最大疑惑 家長質疑「素養怎麼教?」

除了歷史課綱中爭議性高的「去中國化」部分之外,在新課綱的熱詞當中,「素養」相關討論佔了大多版面,畢竟這次課綱改革主軸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什麼是素養、素養又該怎麼教,是社會大眾對於新課綱的最大疑惑。

關於108課綱提及的核心素養,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未來能夠更融入社會當中,而著重於三個部分:1.自主行動、2.社會參與、3.溝通互動,因此教學,會導向培養學生「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層面。但課綱變動之大,也讓許多人質疑教師師資是否都已經做好準備,能夠協助學生接軌。


QuickSeeK:中華文化惹議 家長不解「素養」怎麼教?

面對此次課綱大調整的爭議,即便學者提出疑慮及批判,但以「唯我獨尊」的中華文化視角看待108課綱,並怒斥把中華文化降為跟東洋、西洋和其他外來文化同等地位,及批判南島語系,已經不符現今社會尊重多元與平等的價值觀,淘汰老古板,甚至早已不適合的中國天朝思想,將中國、原住民以及新住民等文化一視同仁,才是台灣社會該有的面貌,另一方面「素養」讓許多家長滿頭問號,不少網路討論擔憂課程的實際內涵、教材內容甚至未來考試如何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