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券7月1日正式開放預購,政府6日最新統計,有超過8成選擇實體券,而數位券僅2成民眾使用。顯然對民眾來說,較習慣的方式仍是實體券,連經濟部長王美花都坦言,紙本券「比想像中還要受歡迎」。對比於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宣布數位振興券的力度,數位綁定的整體比重仍低於預期。
觀察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分析三倍券的網路聲量趨勢,6月2日行政院長蘇貞昌正式舉行記者會公布三倍券施行方式與細節,當天網路討論衝上新高,相關使用指南在網路上也受到高度關注;政府為了便民,推出實體紙本、電子支付、電子票證、信用卡等4種領用方式並行的三倍券,但數位券的用法較複雜,廠商配合的讓利程度也有限,很多信用卡公司陸續開出配套方案,但卻限額或限定新開卡客戶,三倍券網路討論熱度很快就下降,顯示民眾期待感不高。
事實上,根據媒體報導,三倍券在研擬過程中,實施方式就多所修改,一度傳出只結合電子支付,沒有實體券,這作法連綠營自家人都不挺,從趨勢觀察,縱使政府力攻數位券,讓網路上出現不少關於行動支付或信用卡回饋的討論,但實體券也許還是民眾比較青睞的方式。
進一步將三倍券的聲量交叉分析四種領用方式,明顯可見實體券的討論度最高,綁定信用卡次之,再來是行動支付、電子票證儲值。政府雖大推數位券,希望不只能省下印製費用,還可以結合各通路、商家加碼促銷,真真切切達到「振興」效果,但民眾的網路討論也透露端倪,因電子支付、信用卡多少都有使用或者通路限制,回饋的兩千塊更可能是「點數」還要透過繁複的申請才入帳,當然會讓民眾卻步,實體券只差不能找零,但是最接近現金的選擇,較符合大部分國人使用習慣。
而觀察四種領用方式的正負聲量,可發現實體券領的人雖然最多,但罵的人也最多,特別是紙本印刷精美,還做各種防偽標示,第一階段印製成本竟然就高達3.15億元,讓網友譏諷「這是在振興印刷廠吧?」而數位券當中,行動支付的負面聲量最高,網友抱怨要付3000才能回饋2000,計算後也沒有實體券划算;加上設定銀行帳戶綁行動支付,操作手續也有一定門檻,同樣不太便民。
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再透過熱門話題的分析,可以看到網友的討論提到「就是去買一些日常用品吧,不然3000原其實也買不了什麼東西」、「買衛生紙、零食、盥洗用具」,還有網友說,有三倍券後「原本開銷用三倍券花,剩下的錢存起來」,顯然大部分思維模式都是以替代性消費較多,比起瘋搶信用卡的回饋,用三倍券節省日常開支更符合個人的經濟效益,政府原本設計用來「買一千送兩千,刺激消費」的用意,仍是被民眾用迂迴的方式「存起來」。
三倍券的實體券雖然印刷費讓人疑慮,但畢竟較接近現金,民眾接受度也廣,顯示民眾對三倍券的期望與消費思維,尚難契合政府設計數位券的原始用意;且從網路討論趨勢及話題內容來看,在民生及替代性消費為主的情況下,是否如政府吹噓的,能達到刺激經濟的期望,恐怕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