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分析來源平台
台灣地區總來源頻道數 100,382
名人解讀
2020-05-17 14:36

紓困方案是一場及時雨嗎?

隨著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漸歇,政府施政重點開始進入紓困與振興,政委龔明鑫負起「紓困陳時中」職責,同樣每天開一場記者會,向社會大眾說明各行各業的紓困措施,網路上對紓困方案的討論也日漸增加。然而,陳時中的成功模式無法被複製,疫情指揮中心跟行政院對的紓困記者會也無法類比,政府推出的紓困方案現在不只關注度高,爭議也隨之而起。

根據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的分析,紓困振興條例三讀後,聲量至今仍呈明顯漲勢,然因執政團隊的紓困是以職業類別發出,並非全民普發,社會百工百業種類繁多,所隸屬的主管機關也各不相同,造成相關規定繁瑣又掛一漏萬,蘇揆說今天可以領,為什麼區公所一問三不知?紓困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爭議。



進一步把負聲量前三名的部會做話題類聚分析,經濟部推出資金紓困補貼政策要幫助業績衰退企業,但有企業反映,許多微型企業員工無勞保且免開發票,舉證營業額衰退很困難,而「雨天收傘」的困境,讓企業主在貸款額度與銀行審核流程中間受阻,另外,面對薪資營運補貼,不得放無薪假及減班的門檻,員工則被迫請假,核撥率更只有6%。


而勞動部推出急難紓困金,只要未加入軍、公、教、勞、農保等社會保險者,卻出了大包,蘇貞昌4日宣布無保工作者可「即日申請」1萬元現金,許多民眾立即前往公所辦理,卻吃了閉門羹, 而數十億的「安心就業計畫」及「職訓計畫」不僅執行率低,更讓工會出面大罵「沒飯吃了還要職訓」。

交通部則被質疑紓困門檻保留企業減薪2成的彈性,明顯與經濟部不得減薪的門檻不同調,受災最慘重的觀光、旅宿業者交通部不僅撥款率不到一成,在大幅退團潮及無法出團的窘境下,業務成本及人事費用成為爭議焦點。

回顧年初疫情開始至今,雖有過兩波口罩之亂,但都很快平定,因為政府迅速決定採實名制,隨後推出健保卡藥局購買、網路預訂等方法,讓買口罩相對簡單方便,人人都買得到。但紓困不同於買口罩,政府希望嚴守財政紀律,不選擇更簡單直接的全民普發,但不普發就會出現各種門檻、條件需要符合,紓困專線1988、1955頻被打爆,其他查詢窗口不一,政府基層、民代也都搞不清楚,多處碰壁,恐怕只讓人民更火大。

行政院長蘇貞昌雖在4日宣布擴大紓困方案,立法院也很快就要在本周通過紓困追加預算,但1500億元的紓困大餅端出來,急用民眾與企業能否在斷炊前拿到救命錢,讓生活能維持、經濟不熄火,這是蔡政府選後第二波大考驗,也是蔡英文520就職能否有好開展的關鍵。

全文轉引自《今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