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3/4)有消息指出,振興抵用券的額度會落在每人補助六百元至八百元不等的金額,消息曝光後使得今年二月時公布的可能發放抵用券的新聞重新被網友討論。然而若進一步以QuickseeK輿情數據庫統計自二月十三日以來振興抵用券的網路聲量,可以看出振興抵用券的討論度僅在公布要發放的頭幾天較高,之後的討論度就沉寂了好一段時間;此次公布預計發放金額,討論度仍沒有顯著的提高,顯示這樣的金額可能沒有達到網友的預期。
儘管有質疑補助可能無感的聲音,但網路風向上整體而言仍朝向支持政府的做法,從與這次的「振興抵用券」有關的熱門貼文來看,雙北市長不僅沒有反對中央的作法,更各自提出更在地的紓困方案,當然也有部分族群認為,當初馬英九發放消費券,被蔡英文批評是「煙火式政策」,現在換綠色執政,先是夜市券,現在又發抵用券,根本雙重標準。
此次政府拋出「振興抵用券」的政策構想,期望在疫情趨緩後能以發放抵用券的方式刺激國內消費成長,從網路熱詞文字雲中也能看見,因須為此支出龐大預算,不免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分析振興抵用券的討論,話題相當多元;其中有許多將此次的振興抵用券與2009年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主導的「振興經濟消費券」做比較者,當時政府舉債858億元,但效果似乎不如預期,此一前例不免讓人擔心此次的振興抵用券究竟是否真的能達到「振興」之效?如前文所述,民進黨的做法也被酸是「兩套標準」,消費券的提及度更名列前茅。
距離疫情趨緩,各界估計還需要至少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屆時國內景氣和全球大環境將會如何,無人能夠預料。政府為此舉債能達到多少效用等諸多疑慮都在未定之天。網友即使針對金額沒有太多關注,但是整體的風向偏向支持,藍營的侯友宜與民眾黨的柯文哲更在中央的基礎之上加碼,可見基層受到的衝擊讓黨政高層也不敢逆風向,不過屆時能帶來多少經濟紅利,恐怕也沒有人說得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