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分析來源平台
台灣地區總來源頻道數 100,382
2024-05-27 13:00

社交媒體與網路仇恨不斷萌生,品牌該如何解決問題? 執行長與你分享網路仇恨的系統性發展歷史!

近年來,社交媒體與網路仇恨案例越來越多,QuickseeK團隊成員也經手過相關問題給予客戶滿意的解決方案,同時也發現相關的品牌客戶需求不斷,因此AsiaKOL 講座於5月10日舉辦,以「社群仇恨值轉換術」為題,與與會者分享相關經驗,本場講座一共有三名講者針對網路時代的危機處理提供實踐指南,第一位講者陳丕舒 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創辦人暨執行長以「社交媒體與網路仇恨 ,一個不斷增長的問題」為題,為品牌提供相關的解決方案!

一、網路仇恨的系統性發展歷史
講者陳丕舒於開場指出, 網路還沒普及時,仇恨的發展根源於各式各樣梗圖,而多數的梗圖善用卡通圖案,是基於發洩情緒而繪製的,而2015 到2016 年間多半的插畫梗圖,也帶有諷刺政治人物的意味,而發展到最後出現了「梗圖產生器」,這時候有更多激烈的梗圖是用來表達對政治人物的不滿。



二、社群媒體如何創造仇恨?
接者講者舉出三個故事,第一個是法國的案例,說明教師帕蒂使用《查理周刊》的漫畫素材,希望能讓多元族群的學生們討論該事件,最終因牧師林學生告知家長,引發媒體擴散讓教師帕蒂被公開斬首,這則貌似惡搞的爭議漫畫,最終成為思辨與反省的辯論場域。

第二個案例是台灣的案例,是攸關2019 年蘇啟誠的自殺與去年9月4日燕子颱風侵襲大阪關西機場後網路上擴散的假新聞有關,而後有台灣人在網路上留言,認為中國大使館很努力,但台灣的駐日代表處卻沒做事,之後網友紛紛留言,有人痛斥外交官是垃圾,有人稱讚中國的力量強大,其實,將受困旅客載出關西機場的巴士都是關西機場公司安排的,報導播放9月7日在台北有幾位立委開記者會嚴厲追究駐日代表處大阪辦事處責任的畫面,指出不僅網友、政治人物、名嘴也追究駐日官員的責任;第三個案例是知名政治人物徐巧芯,因停車事件、夫家詐欺案而被網友炎上,最終讓國民黨立委的負面聲量激增。



三、網路仇恨值如何產生? 
上述的網路仇恨歸因於極端主義、愛國主義、部落主義等,此外,網路時代也讓閱聽人改變了,現今的媒體業也不需要數量過多的記者,每個人都能扮演記者的角色,提供報料資訊給媒體業做為新聞素材擴散,而對公眾人物的仇恨言論可能會採取的形式包含外貌評論、性別歧視、網路暴力跟政治攻擊,常見的社群「平台」(Platform)如臉書、抖音都變相成為「媒體」(Publisher)角色。

事實上,媒體的報導都其立場,不見得客觀,但透過社會傳染(social contagion),人類的行動方式通常會根據他周遭人的行動而定,情緒、行為和態度都會彼此傳遞,像是韓國瑜、柯文哲都有許多梗圖在網路上流傳,更有霸韓的影音廣為流傳。



總結上述對政治人物的仇恨,可發現仇恨的原因都是複雜的,可能來自各種社會、心理和文化因素,而以下是常見導致對政治人物產生厭惡或仇恨的12個分類可供大家參考,如想避免網路仇恨,更應該謹言慎行。

腐敗行為:涉及賄賂、侵吞或其他不誠實的行為。
兩極分化:推動極端的黨派立場,加深社會分裂。
無能:未能勝任職務或有效滿足公共需求。
醜聞:個人或專業的爭議,常涉及道德或法律失敗。
民粹主義:利用大眾的慾望和偏見,而不是理性的政策制定。
裙帶關係與任人唯親:在政府任命或合約中偏袒朋友或家族成員。
誤導資訊:傳播虛假或誤導性資訊以操縱公眾意見。
專制主義:控制所有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壓制異議或反對。
食言:未能履行競選承諾或在政策承諾上打退堂鼓。
言辭與煽動:使用煽動性語言激發情緒而非理性辯論。
侵犯人權:侵犯個人或團體的權利和自由。
經濟管理不善:導致經濟成果不佳的政策,如通脹、失業和債務。



另外,講者補充說明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自戀(Narcissism)和心理病態(Psychopathy)並列黑暗三角人格的特徵之一的理論,從這個理論延伸出一個人在網路上惡搞,多半會被認為比批評者更聰明,因網絡噴子渴望暴力,他們希望引發厭惡和憤怒的反感情緒,這會給他們一種病態的愉悅感。

惡搞也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網路次文化,網友惡搞的主要因素是互動,存在於網路使用者之間的互動交流中,從客觀和情感角度影響人們的觀點。

四、抹黑與貼標標在政治操作宣傳上的區別
而在政治宣傳中,抹黑和貼標是常見的策略,但兩者在目的和手法上有所不同 以下為定義及實施方法。

(一)抹黑(Smearing)
定義與目的:抹黑是指故意散布關於某人或某事的虛假或誇張的負面信息,目的是損害其公眾形象或信譽。這種策略旨在讓目標對象在選民心中的評價降低,從而影響其政治地位或選舉結果。

實施方式:抹黑通常涉及將不利的假設或虛假事實與目標對象聯繫起來,這些事實可能是完全捏造的或被故意曲解的。例如,利用媒體、社交網絡或廣告散布關於政治對手涉嫌貪污、不道德行為或其他醜聞的信息。

(二)貼標(Labeling)
定義與目的:貼標是指給予某人或某群體一個特定的標籤,以概括其特徵或立場,目的是簡化複雜的問題,讓公眾容易理解並形成快速的判斷。貼標有時用來負面框架對手,使其被與某些不受歡迎的群體或意識形態聯繫起來。

實施方式:貼標通常更加抽象性或象徵性,涉及將標籤如「極端主義者」、「保守派」或「自由派」這樣的詞彙貼在對手身上。這種策略不一定涉及虛假信息的散布,而是透過對特定詞彙的選擇來引導公眾對這些人的看法。

總的來說,抹黑通常涉及散布具體的負面或虛假信息來損害某人的形象,而貼標則是使用更籠統的詞彙來影響公眾對某人或某事的認知。



五、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擴散效應
最後,講者提及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普及,讓社交媒體上只需某個人或某個店家的錯誤行為,在幾秒鐘內就能迅速廣發瘋傳、引發眾怒,
進而將其聲譽、人際關係和職業生涯迅速摧毀,即使最終可能是虛假指控或是單方誤解。一則影片、一則留言,可能瞬間掀起一場人生風暴,所有個人和商家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六、國內外網路炎上案例分享
演講的尾聲,講者分享國外肯德基為其在英國的雞肉短缺問題發表了高調、幽默的道歉。廣告中寫道:“一家沒有雞肉的雞肉餐廳,向我們的顧客致以深深的歉意,尤其是那些特意跑來發現我們已經關門的顧客,如此的公關處理,引起網友好評,有別於台灣的品牌案例,因興達電廠因事故供電不足,居家品牌IKEA趁機推銷起自家蠟燭「蠟燭雖小,至少會亮」,還寫道「台電無法給你的,IKEA給你」,網友直呼「撿到槍!」還有人開玩笑說:「沒電怎麼結帳?」、「蠟燭表示.....你才雖小」、「台灣到處停電,有ikea就不怕,可是,台南沒有」,這種 "幽默" 顯得缺乏同理心,跟自我感覺良好」,從這兩個案例中,可發現公關處理好壞,嚴重影響網路聲譽。

七、QuickseeK 提供網路謠言之整體解決方案
QuickseeK團隊,有多年的輿情圖像分析服務經驗, 能提供後續的圖片傳播或網路謠言之解決方案,品牌如有相關需求可主動聯繫團隊! 


















最新消息